左營八景

春秋閣
  春秋閣位在蓮池潭的西南方,為兩座中國宮殿式樓閣,分為春秋兩閣,為紀念武聖關公而建。前有一尊騎龍觀音聖像,兩閣曲橋相通,兩座閣樓合稱「春秋御閣」。橋中的五里亭是夏日賞蓮的好地方。由橋上的龍洞口可入內,洞內繪有美麗五彩壁畫,亦有香油箱及神像供膜拜。

孔廟文化園區
  高雄市孔子廟位於左營區蓮潭路400號。因日治時期,日人於文廟內附設舊城公學校(今舊城國小),原文廟建築物因年久失修,大都已頹腐,目前只剩一座崇聖祠。光復後,每逢祭孔釋典,高雄市政府雖以重修崇聖祠代替大成殿,完成儀式,但終究不合體制。西元1973年(民國62年),市政府始擇定於左營蓮池潭北岸新建孔子廟。新建孔子廟於占地1800餘平方公尺,參照宋制山東曲阜孔子廟配置,包括萬仞宮牆、泮池與拱橋、明倫堂、禮門與義路坊、櫺星門、大成門、大成殿、東西廡、崇聖祠等,而鄉賢祠、名宦祠等併入文昌祠。建築經費高達1億元。西元1979年(民國68年),又增建泮宮大門,使建制更為完備。高雄市文獻委員會於2005年5月,依促參法BOT公開遴選,委外經營管理,期將孔廟鋪陳為藝文平台、儒學共修、哲人論壇與中華美食、品茗茶道的人文薈萃複合空間。(高雄市文化生活圈基礎調查.高雄市政府文化局提供)

鳳山縣的設學及釋奠之祭,始於清康熙二十五年(1686),雖然新縣治於乾隆五十三年(1788)遷往陂頭街(今鳳山市),但孔廟始終設在左營舊城,並經歷代的復建重修維持不輟。

日治時期於明治33年(1900)在文廟內設立「舊城公學校」,孔廟的建築漸被新校舍取代,又因風雨、蟲蟻之害,大戰末期復遭美機的轟炸,僅剩殘破不堪的崇聖祠。光復後高雄市的祭孔均在此一狹隘,且與體制不合的場域舉行,確屬無奈。

民國65年新建的「高雄孔子廟」佔地1573坪在蓮池潭北畔落成,每年的祭孔大典自然移此舉辦。新孔廟是參照曲阜孔廟的配置,座北朝南規模縮小。主要建築有:萬仞宮牆、泮池、欞星門、大成門、東西廡、大成殿、崇聖祠均在西側,而明倫堂、書院和文昌祠(鄉賢、名宦)等都在東邊,是「左學右廟」的形制,其結構則採宋式。北方宮殿式的宏偉外貌,曾吸引電影、電視劇來此取景。(資料來源:袁英麟先生撰)

半屏山自然公園
  位於左營區民族路、楠梓區翠華路一帶,面積約170公頃,為近年來政府積極綠化而復育成的一座公園,其實半屏山是水泥公司為採礦所造成的,直至民國86年才停止採礦,今日的半屏山,政府已漸漸大量種植綠色植物來復育,更成立了「半屏山自然公園」,為這裡鋪設木棧道,讓民眾休假時,有一處可以踏青的地方。

龜山及蓮池潭
  蓮池潭位於左營區舊部落東與縱貫鐵路以西之間,南臨龜山、北倚半屏山,原本是先民蓄水供灌溉的小池堰,古稱「塘底」,明鄭末期,民眾合力掘鑿成池。後年久淤泥壅塞,康熙四十四年(1705)知縣宋永清重濬,有清一代蓮池潭都是學宮的泮池,蓮花香聞數里,其產權歸文廟管理,泮水荷香是昔日的八景之一。
道光廿二年(1842),知縣曹謹命邑紳鄭蘭等踵開新圳,引高屏溪水,經洲仔洋瓣及洲仔洋二圳進入本潭,從蓮潭出去的水圳則有七條,溉田三百六十甲。
光復後蓮潭的灌溉功能逐漸降低,因自然景觀山明水秀、景色美麗,經政府規劃為蓮池潭風景區予以整體開發,已成為高雄市民重要休閒遊息場所,並成為國內外知名之勝景與觀光區。(美麗高雄鬥陣走、高雄市文化生活圈基礎調查)

左營的龜山高度僅64公尺,外形酷似龜而得名。清代山上及周邊有許多百年古廟宇如:興隆寺、天后宮(龜蜂巖)、潮軍義勇祠、八蜡廟、三山明貺國王廟及慈濟宮、武廟等。中日戰爭爆發後,舊城內含龜山被劃為軍事管制區,這些廟宇被迫遷移或就此消失,如今所見的都是營房、碉堡、防空洞及炮位等軍事設施遺構。

龜山的地質是由珊瑚石灰岩、砂質頁岩、細粒砂岩及風化頁岩所構成,山上草木叢生,濃蔭密佈。在地乾隆庚午(十五‧1750)舉人卓肇昌曾題詠有〈龜山八景〉。大正9年(1920)日人開闢從左營大路到火車站的連繫道路,自鞍(頸)部穿過,北邊較低的小丘稱為小龜山,傳言左營的風水被破壞了。

蓮池譚原本是先民蓄水供灌溉的小池堰,古稱「塘底」,明鄭末期,民眾合力掘鑿成池。因年久淤泥壅塞,康熙四十四年(1705)知縣宋永清重濬,有清一代蓮池潭都是學宮的泮池,蓮花香聞數里,其產權歸文廟管理,「泮水荷香」是昔日的鳳山八景之一。道光廿二年(1842),知縣曹謹命邑紳鄭蘭等踵開新圳,引高屏溪水,經洲仔洋瓣及洲仔洋二圳進入本潭,從蓮潭出去的水圳則有七條,溉田三百六十甲。

光復後蓮潭的灌溉功能逐漸降低,經多次的美化工程,開闢潭邊的綠地公園,興建環潭公路3.8公里,潭面從87公頃,縮減為43公頃,但仍是高雄市區內最大面積的水域。(資料來源:袁英麟先生撰)

龍虎塔
  龍虎塔位於左營區翠華路1435號,建於西元1974年(民國63年),於西元1976年(民國65年)完工,塔高七層,採佛家七級浮屠之意,每層十二角,採黃牆、紅柱、橘瓦。計分龍禪、虎禪兩塔;以龍喉為入口,虎口為出口,據云:「入龍喉出虎口」為大吉大利之象徵。龍禪塔內鎮座地藏王,壁畫有二十四孝圖及十殿 閻羅王圖,虎禪塔內座至聖先師,壁上畫有七十二賢士圖及三十六宮將圖,頗具教育意義。(高雄市文化生活圈基礎調查.高雄市政府文化局提供)

半屏山自然公園
位於左營區民族路、楠梓區翠華路一帶,面積約170公頃,為近年來政府積極綠化而復育成的一座公園,其實半屏山是水泥公司為採礦所造成的,直至民國86年才停止採礦,今日的半屏山,政府已漸漸大量種植綠色植物來復育,更成立了「半屏山自然公園」,為這裡鋪設木棧道,讓民眾休假時,有一處可以踏青的地方。(高雄市文化生活圈基礎調查.高雄市政府文化局提供)

 
鳳山縣左營舊城
  清領台灣初期為防叛亂,不許縣府築城。康熙60年(1721)朱一貴變亂,致興隆莊縣署殘破,清廷始允築土城或竹城為禦,康熙61年(1722)鳳山知縣劉光泗築土城於左營興隆莊(台灣土城鼻祖)。乾隆51年(1786)林爽文之亂,城毀。乾隆53年(1788)鳳山縣治移往埤頭街(今鳳山市),插竹為城。道光5年(1825)知府方傳穟募款,就地取咾咕石、三合土等為材,由知縣杜紹祁督建興隆莊縣城為石城,此即台灣首座石城。咸豐3年(1853)林恭之亂,官民退守埤頭街縣城火藥庫,因得無恙,居民信心大增,乃正式遷移。故稱埤頭街縣城為新城,興隆莊縣城則相對為舊城。昭和15年(1940)日軍將位於制高點之舊城劃為軍區,命城內居民遷出,左營莊役所亦遷出城外辦公,致城內文物蕩然無存。此一軍區之劃設亦沿龔至今。
建築樣式:
為磚石造城廓,城壁材料使用咾咕石,三合土為基砌成內外牆,內部填土,上以紅磚砌成雉堞。城門洞則以來自中國花崗石砌半圓拱而成。古蹟指定範圍包含東門、南門、北門及城牆、護城河與北門外之鎮福社、拱辰井,目前舊城外觀則為1991年3月修復的成果。(高雄市政府文化局提供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8526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